壓縮式垃圾桶
可代替垃圾站
【2019 年 10 月 23 日-星期三-澳門新聞】隨著社會發展,本澳垃圾量不斷攀升。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偉農今在《澳門講場》表示,本澳回歸前的生活垃圾收集,依靠分布在各區街道的大型垃圾桶,造成垃圾外露、污水、臭味等問題困擾社區。其後市政機構陸續興建 126 座封閉式垃圾房,把街道的垃圾桶遷入房內,大大改善衛生情況,當局並裝設監測傳感器,分析每座垃圾房的承載量變化,從標準化管理,走向個性化管理,而新建的壓縮式垃圾桶亦大大減少收集次數,基本上代替了垃圾站。
左起: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杜淑儀、副主席李偉農、環境衛生及執照廳廳長馮惠星出席電台節目《澳門講場》。
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偉農、委員杜淑儀,環境衛生及執照廳廳長馮惠星,今出席澳門電台時事節目《澳門講場》,探討環境衛生工作。
李偉農表示,本澳回歸前生活垃圾收集依靠分布在各區街道共 1600 個 1100 公升的大型垃圾桶,造成垃圾外露、污水、臭味等問題困擾社區。至 2001 年,當時的市政機構興建第一座封閉式垃圾房,把街道的垃圾桶遷入房內,並設防菌、除臭等設施,大大改善衛生情況。他表示,目前本澳興建了 126 座封閉式垃圾房,當局並裝設監測傳感器,分析每座垃圾房的承載量變化,從標準化管理,走向個性化管理。他又指,本澳共設有 89 個壓縮式垃圾桶,承載量相等於 30 個街上的舊式 1100 公升垃圾桶,大大減少收集次數,基本上代替了垃圾站。
新建公廁
男女廁格比例 1:2
杜淑儀介紹本澳公廁情況時表示,署方持續於本澳 83 個公廁做優化工作,包括設掛鈎、扶手、提供衛生紙及於大部分公廁設除臭機等。今年並翻新 10 個設於遊客區及人流眾多的公廁,改善採光、美觀、通風等問題。她又稱,了解到男女用廁時間有別,女性使用時間較長,故自 2015 年起,新建公廁男女廁格比例改為 1 比 2,目前有 27 個公廁採用新比例。
另外,節目中多名市民反映,有人於空置地盤餵食流浪貓後,剩餘的食物惹來鼠患;也有聽眾反映狗隻隨處便溺,情況嚴重。
下水道增設紅外線
探測鼠患
李偉農回應表示,現時本澳街道有 915 個固定鼠餌點,明年會增至 1300 至 1500 個,政府並將與廣東省生物科技資訊研究所合作,於下水道增設紅外線探測鼠患。他又稱,當局於 2017 年起定期做鼠藥抗藥性測試,現時採用的是第二代抗凝血鼠藥,特點是不容易排出體外,老鼠食用 40 至 50 克便會致死。
李偉農又提到,市政署收到犬隻便溺的投訴有減少,認為市民處理狗隻大便的情況有改善,但小便仍然不理想。他強調狗主以水或稀釋漂白水的所謂沖洗只是二次污染;他又提醒狗主,狗隻於排便前會有訊息給主人,例如打圈等,飼主有足夠時間準備吸尿墊,飼主可訓練狗隻透過嗅覺和觸覺去感受吸尿墊的物料或報紙的氣味,建立排便習慣,無論在街上或家中均可做好便溺處理。
产品推荐 | 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